抗糖神药SGLT2抑制剂被发现有延长寿命的潜力
SGLT2抑制剂除了强力无副作用的抗糖之外,居然还有这种潜力!
作为困扰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老年病,糖尿病每年会产生高达约一万亿美元的卫生支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同时,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也在付出持续的努力,不断地开发针对糖尿病的新药。 过去一代的药物,如曲格列酮、罗格列酮等,虽然经过广泛应用,但因为副作用太大,前者有着非常严重的肝毒性,后者可能会增加心衰风险,现在大多已不再使用。 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糖药物仍各有不足。如二甲双胍安全性好,价格低,但降糖效力没有那么强;磺脲类药物降糖效果强,却容易导致低血糖、体重增加;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降低餐后血糖,但是有着很大的胃肠副作用,吃下去会让人胀气、腹泻等,患者也不愿意吃。 因此,新一代抗糖药物应运而生,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4 )抑制剂走上了抗糖药物的舞台。这些药物针对的生化反应过程与过去的药物不同,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并且副作用更小的降血糖,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更是给治疗糖尿病找到了新的方向。 新一代抗糖尿病药物不仅能有效降糖,它们还潜藏了未曾预料的其他好处。 Glp-1受体激动剂又是副作用小的“理想减肥药”。它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从而可以延缓胃排空,使得我们更容易吃饱,且饱腹感的持续时间更长。这样,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人食量会大大减小,还不用挨饿。在强效降糖之余,Glp-1受体激动剂更可以显著减重、降低心脑血管的压力。 它的减重效果吸引了非常多非糖尿病,仅仅是想减肥的人来使用,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热潮。甚至有过减肥人群疯抢Glp-1受体激动剂,导致糖尿病患者无药可用的事情发生。 后来,Glp-1受体激动剂的减重潜力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各家药企都在研发新型的glp-1受体激动剂减肥药,市场规模也扩大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可谓是百花齐放。 SGLT2 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中SGLT2发挥作用。SGLT2的是肾脏中用来回收葡萄糖的“阀门”,在尿液的代谢过程中,还有利用价值的葡萄糖会通过这个阀门被重吸收回血液中,而剩下的液体则会继续进行其他处理,最后成为尿液被排出体外。抑制SGLT2之后,身体回收葡萄糖的效率就会下降,达成排糖降血糖的效果,减少血液中高浓度的葡萄糖对身体的危害。 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们欣喜地发现它的功效远不止降糖。大量的实验证据证明,SLGT2抑制剂还可以延长寿命,保护糖尿病人脆弱的心脏和肾脏系统。 伦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们在总结了过去数年的细胞以及动物实验后发现,SGLT2抑制剂不仅存在着抗炎、抗氧化、改善线粒体功能的效果,同时,在部分实验中,SLGT2还表现出了senolytics(希诺裂),即衰老细胞清除剂的潜力。 衰老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可以随着条件不同而加速或延缓,甚至逆转的生物学现象。衰老的特征包括慢性炎症、氧化压力增强、线粒体功能退化以及衰老细胞的积累,其中,衰老细胞已成为近年来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衰老细胞是一系列经受了急性或慢性损伤的细胞,它们受伤后“一蹶不振”,不再增殖,也不再发挥功能。不仅如此,它们还会分泌一系列的信号分子,促进组织的慢性炎症或者纤维化,造成多种疾病的进展。希诺裂则是专门清除衰老细胞的“天敌”。 SLGT2抑制剂有着多种作用机制,它可以通过下调IL-6,TNF-α 等细胞因子来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改善线粒体功能;通过抑制mTOR启动自噬,清除细胞内的垃圾;以及表现出希诺裂的效果,减少衰老细胞的负荷,在血管内皮、心脏、肝脏、脂肪组织以及肾脏,科学家们都观察到了SLGT2抑制剂对于衰老细胞的清除。 通过以上多种机制,SLGT2抑制剂在一些实验中延长了小鼠的寿命,在早衰小鼠模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导致的肾病、心脏病患者中,SLGT2抑制剂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病症,显著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SGLT2抑制剂能否“出圈”,成为非糖尿病药物,正处在探索期之中。如果想像Glp-1受体激动剂一样成功转型,还有赖于后续的研究。虽然在动物模型和糖尿病人中,SLGT2抑制剂显示出了延长寿命的潜力,但在健康人群中,SLGT2抑制剂的作用还尚未明确。同时,SLGT2抑制剂还存在着一定副作用,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安全的使用剂量和方法。 总而言之,SGLT2抑制剂有着令人期待的延寿前景。在未来的研究中如果可以更加充分的验证,则有望成为新一代“长寿药”。 参考文献:对抗糖尿病,药物一直在升级换代
治疗糖尿病,不止于治疗糖尿病
SGLT2抑制剂则是一种潜在的“长寿药”。
大量实验证据显示SLGT2抑制剂可能具有延寿效果
SLGT2抑制剂还不是延寿药
Yesilyurt-Dirican, Z.E., Qi, C., Wang, YC. et al. SGLT2 inhibitors as a novel senotherapeutic approach. npj Aging 11, 35 (2025). https://doi.or